題名: 杜詩中的頂真格
作者: 李立信
關鍵字: 頂真格
期刊名/會議名稱: 唐代文化、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
摘要: 頂真格亦名頂針格,是指在詩文中,上一句的最後一字和下一句的最初一字完全相同,因而可以造成一種聲音上藕斷絲連的作用。在民歌中最為常用,在《詩經》當中,就出現過很多次。如 王事適我,政事一卑益我,我入自外,室人交徧謫我。《詩、邶風、北風》 詩中二句末字和三句第一字都用「我」字,即以「我」字為頂真。又如 及爾偕老,老使我怨……不思其反,反是不思。《詩、衛風、氓》 詩中的「老」字、「反」字,都運用了頂真格。又如《詩、周南、麟之趾》,此詩共三章,章三句,但此詩第一章末句「于嗟麟兮」和第二章首句的「麟之定」,明顯用了頂真格,而第二章末句的「于嗟麟兮」和第三章首句的「麟之角」,也同樣是用頂真格。不過,「麟之趾」中的頂真,較〈北風〉更見巧思。因為〈北風〉雖出現兩次頂真格,但都是隨意出現的;而「麟之趾」卻是在章與章之間,透過頂真格做一個聯繫,頂真的作用,貫串了整首詩,而〈北風〉卻只局部的存在於第二章而已。 〈詩經〉之後,漢樂府乃至六朝民歌,也多用到頂真格,例多不能一一遍舉。但基本上這些頂真格用法都和〈詩經〉近似。至於杜甫詩中的頂真格,顯然在以往的基礎上,又更發展出一翻新面目。
日期: 2007-05-16T07:48:53Z
分類:唐代文化、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

文件中的檔案:
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 
cs04tdc002007000003.pdf325.21 kBAdobe PDF檢視/開啟


在 DSpace 系統中的文件,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,均受到著作權保護,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。